第668章(1 / 2)

幼崽保育堂 歪脖铁树 2330 字 1个月前

看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,胡跃群直接气消了。

这贾家虽然派头不小,也经常在京城闹出不小的动静,可这贾经确实是没上过官场,没办过差事的大老爷,他根本不懂官场上的事儿,连虚职和实职都看不清楚,还瞧不上贾沈,胡跃群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。

要是他家里头有个贾沈这样的,那还不得天天帮着提点,好找机会立功,往上爬?

胡跃群冲着贾经拱手,干脆不跟他说话,转头去后面找黄侍郎。

“黄大人。”胡跃群冲着黄侍郎拱手。

黄侍郎抬起眼皮看了看胡月寻,也冲着他拱手。

胡跃群牵着缰绳,心里头就泛起了嘀咕。

这黄侍郎当初也去过边城,不过不是作为功曹,而是作为迎接妖国使臣的大臣去的,也不知道在边城经历了什么,从边城回来以后就直接疯了。

成天疯疯癫癫的,看了多少大夫都不见好。

当时胡跃群还亲自去看过,确定黄侍郎是真的疯了。

不过后来燕洵去了一趟黄府,从那以后黄侍郎就忽然好了,眼瞅着跟寻常人一样,再也不疯疯癫癫了,现在竟然还领了差事,摇身一变也成了皇帝亲自记挂的人。

此时的黄侍郎看着虽然瘦弱一些,可牵着马那也是稳稳当当,眼瞅着身体比其他人还要好。

胡跃群就觉得这黄侍郎当时应该是心病,而那块心药就是燕洵。

“黄大人,你可知道这回为何选我们?”胡跃群问。

“不知。”黄侍郎头也不抬,任由马儿驮着他往前走。

胡跃群脸上闪过一丝尴尬,他不肯放弃,压低声音问:“你说皇上请我们这些老臣去边城,是因为燕大人吗?”

“不是。”黄侍郎立刻否决。

“怎么不是?”胡跃群瞪眼,“黄大人,你不是跟燕大人有过龃龉?”

“不。”黄侍郎猛的摇头,看上去忽然又有些疯癫似的,不过他很快又恢复平静,且对胡跃群道,“胡大人,我知道你想问什么。当初的事情我都已经忘了,现在想也想不起来。不过这回皇上重新启用我们,定然不是因为燕大人。”

“你为何这般确定?”胡跃群可是知道的,燕洵根本就没回过京城,也没见过黄侍郎。

黄侍郎猛的一顿,脸上忽然露出笑容,低声道:“胡大人,你可知我那小孙子?”

“不知。”胡跃群怎么可能知道。

京城人口多了去了,谁家生孩子谁家小辈成亲,他如果都知道的话,那就不用干什么了。

“我那小孙子啊……”黄侍郎就打开了话匣子。

黄家子嗣不丰,尤其是黄侍郎孙辈,总是生一个夭折一个,要么就直接生不下来,这都成了黄侍郎的心病了。

正巧黄家又有个媳妇怀了身子,从确诊开始就天天看大夫喝保胎药,就这还是不放心,因为以前的那些孩子都是这样照料的,可到最后还是没能保住。

恰巧当时王真儿的一个小弟也是刚出生的时候有些毛病,王家当机立断,御医都没叫,直接快马加鞭的送去保育堂医馆,那孩子在保育堂医馆住了很久,再出来的时候眼瞅着就跟寻常小孩一样了。

消息传到黄家,黄侍郎就想着,自个儿那点心病还能有孙子重要?

去保育堂医馆看诊!

于是黄家儿媳就去了保育堂医馆,到那儿一看,直接傻眼了。

从进大门的时候就能看到挺着肚子的妇人和哥儿,等着打听到看诊的地方,一进去,那么大的屋子里全都是挺着肚子的妇人和哥儿,乌央乌央的一大群人。

可来都来了,还能回去?

咬咬牙,上前排队。

等轮到黄家儿媳妇,她进去一看,见着看诊的是个年轻大夫,顿时就有些不自在。

年轻大夫年纪不大,看着是个小哥儿,帮着把脉一会儿就道:“你这个我暂且看不了,得喊师傅来。”

“好。”黄家儿媳妇吓了一跳,还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病,当时都不敢喘气了,又心疼自己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,眼泪那是哗啦啦的流。

好在师傅很快来了,年纪略微大一些,约莫中年的样子。

“胎儿有点大,你这怕是不能顺产。”中年大夫果断道,“从今儿个开始就住院吧,回头我找师傅商量一下,看看能不能让师傅主刀,你这个情况很少见……”

“我……”黄家儿媳妇不懂,还以为出啥大事了。

那中年大夫很快风风火火的走了,他忙得很呢。

年轻的大夫领着她去安顿,就解释道:“你这种情况算不上什么,只要孩子是好的,就很好。不过建议你住院呢是想叫你过得舒坦一些,毕竟胎儿太大会压迫你的五脏六腑……你且安心住着就是,没有医药费就先不用拿,你这种情况必须得住院观察。”

“我有钱,不是,我家有钱。”黄家儿媳妇赶忙说。

黄侍郎做官这么些年,家中也是攒了不少银钱的,交个医药费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儿。

而且听说可以多给些银子,到时候保育堂医馆给多退少补,黄侍郎就直接拿出一锭金子。

黄家儿媳妇就在保育堂医馆养着了,大夫每天来一趟,等着她肚子鼓起来,下床都不方便的时候,霍老来了。

“不用再等了,现在就手术。”霍老道。

“可月份不够啊。”黄家儿媳妇赶忙道。

“等月份够了你的身子就撑不住了。”霍老冷哼,“黄家的事儿我才刚听说,否则非得去看看不成。黄家应该是遗传的缘故,胎儿都比较大,自然生产比较困难,就算勉强生下来也不容易存活,身上会受到很多损伤……”

后面的话霍老就没跟黄家儿媳妇说了,是跟身边的中年大夫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