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章 第二次会议(2)(1 / 2)

战国赵为王 熙檬父 1592 字 25天前

外交问题,对于现在的赵国来说,始终都是头等大事。

开国先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在斗争的过程中,要注意团结大多数,打击一小撮。”对于这句话,赵丹深以为然。

身为赵国七雄的老二,贸贸然跳出去和秦国这个老大哥刚正面,然后像历史上长平之战的结果那样搞一个两败俱伤?这是很愚蠢的行为。

单挑打不过你不要紧,我叫人,群殴呗。一个打不过,五个我还打不过?

二十多年前,齐王田地吞并了宋国,使得当时的齐国声势一时无二,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,牛b吧?然后齐国就遭遇了五国伐齐,被其他六国一番群殴,要不是有田单,连国都灭了。

现在风水轮流转,轮到秦国当老大了。但是秦国这个老大就能够对付老二赵国带领几个兄弟们的群殴吗?显然也是不行的,因为现在的秦国和当年的齐国相比,其实也就是半斤八两、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国家。强是强,但还没有到碾压的地步。

如今的赵国在国力方面无疑是处于劣势的,所以赵丹认为,想要干翻秦国,那么这个“团结大多数(其他五国),打击一小撮(秦国)”的原则,是有必要长久坚持下去的。

在这样的前提下,如今还没有加入反秦联盟的魏国和燕国外交动向,就很值得关注了。

当然了,赵丹事先也已经分别做出了安排,如今招来几位大臣,主要是因为这两国(主要是燕国)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。

两天前,来自燕国的快马带回来作为赵国使者出使燕国的庞亲笔写就的密信,在信中庞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出使经过,从庞的描述来看,燕王对于庞这个赵国的使者,显然并不是太感冒。

让赵丹警惕的是在庞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句话:“臣一路行来,虽燕人刻意遮掩,但臣却发现燕国路旁农田中妇孺虽多,丁壮却少。今秋收将至,此事似有蹊跷,还请大王明察。”

当赵丹把这封信拿出来,让在场的诸位大臣传阅的时候,在场的诸位赵国大臣全部都注意到了这一点,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。

照例来说,秋收这种时候,应该是一家几口男女老少全体总动员上阵的时节,燕国的农田里却只有女人和小孩,最重要的中青年劳动力却非常的稀少,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。

再加上燕国人对于这一幕遮遮掩掩,不希望被赵国的使者庞媛发现,这里面的意味就非常的值得捉摸了。

在这个时代,什么情况下能够让一个国家大量的调动青壮劳动力?一般就两种,一种是国家要修建大工程,另外一种就是这个国家要发动战争。

燕国虽然也有燕长城这样国家级别的大工程,但是燕长城早在燕昭王、燕惠王时代就已经完工,这些年来燕国基本上就是小修小补,而且秋收过后马上就是不适合开工的冬天,在这时候征发农夫劳力修长城显然是很傻的行为,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。

既然如此,那么燕国的动向显然就只有一个行为能够解释,那就是战争!

平原君赵胜重重的哼了一声,道:“那燕国与我赵国乃姻亲之国,难道那燕王欲于此刻和我赵国开战不成?”

平阳君赵豹皱了皱眉头,看了赵丹一眼,有些小心的说道:“吾曾听闻因燕后无子,燕王似对燕后有所不喜。加之数年前田相曾率师伐燕,燕秦近年由此而过往甚密,不可不防。”

平阳君说的这个“田相伐燕”,指得就是前几年赵丹生母赵威后还在临朝摄政的时候,时任赵国相邦田单曾经率领过赵国北方五郡边军讨伐燕国的事情。

那件事情虽然最终以燕王迎娶赵国大公主(也就是如今燕后)为筹码与赵国求和而告终,但也因此让已经交好了数十年、在五国伐齐时达到蜜月期顶峰的燕赵关系出现了裂痕。

从那之后燕国开始改变外交策略,逐渐疏远赵国,向赵国的最大对手秦国靠拢。

虞信也道:“如今我赵国与齐国交好,想来燕国必对此不满,但两月过后便是冬季,那燕国地处苦寒,想来燕王便有开战之心,也需等到明春才是。”

燕国如今的疆域,主要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,这一带和中原的太行山以及更南边的江汉平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,在这个时候属于不折不扣的冰天雪地苦寒边疆。